購物車
陶笛源流

陶笛介紹
  陶笛又稱為「壎」,是一種仿中國古代塤加以改良的樂器,亦是長笛類樂器的一員。大部分的笛類都是管狀,而洋壎則通常呈球狀或蛋形,因此被歸類為「球形笛」。最早的洋壎大都是用骨頭、挖空的葫蘆、椰子殼或果殼等天然材料製作。
  中期的洋壎則多用陶土塑形,而且往往採用動物或鳥類的造型。到了19世紀時,有的用玻璃或用高級陶質土,手工製作,高溫1080度燒製而成。

壎的起源

  中國古代的壎早在西元前2700年就出現了。在古埃及時代,這類樂器被認為具有一種神秘的特質。歌唱時將洋壎放在嘴邊,就可以製造出變化的聲音。自西元6世紀開始,洋壎就在祭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通常是在儀式進行中配帶在身上,不過當時它的功能屬於裝飾,而非音樂上的。有人因為它特殊的音色誤以為是自南美傳來的!
  現代歐洲洋壎的起源大約是1860年,義大利音樂家吉奧賽帕杜納提將這種既有的禽狀民俗樂器加上拇指與指孔構造,也因而使這種樂器有了義大利文「Ocarina(小鵝)」的名稱。而且不論形狀如何,今日所有球形笛都通用這個義大利名字。
  有些被稱為「夜鶯哨笛」的洋壎裡面裝水,吹奏起來可以產生鳥鳴的婉囀叫聲,因此有夜鶯的美名。另外有些洋壎只有一指孔,當指孔開啟再封閉時,就會發生布穀鳥般聲。大家熟知的運動比賽用的裁判哨笛也是球形笛的一種。這種能發出信號的樂器,內部裝乾豌豆或小粒陶球,在吹奏時會劇烈轉動,而發出尖銳的顫音。
壎的音色
  「八音」(金、石、絲、竹、飽、土、革、木)分類屬「土」。相傳為暴辛公所造,也有「苞犧灼土塤」的說法。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衹有一個吹孔的塤,距今已七千年左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在西安美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山西萬泉荊村、甘肅玉門火燒溝、河南鄭州銘功路二里崗、輝縣琉璃閣區殷墓等遺址發現的塤已有1~5個按音指孔。
  各時期的塤形制不盡相同,有呈橄欖形、圓形、橢圓形、魚形等。商代始趨於定型,多為平底梨形,指孔常為前三背二。名音孔塤是旋律樂器,主要用於歷代宮廷雅樂,民間也有流傳。故多用於祭祀飾物,很有宗教氣氛。